当前位置: 主页 > 石界名家 > 收藏名家 >

石开雨花 泉涌金陵——记雨花石的鉴赏家石泉

时间:2017-04-07 16:07来源:人民公安报 作者:蒋书余 点击:
石开雨花 泉涌金陵——记雨花石的鉴赏家石泉

石泉,南京市公安战线上的一名领导同志,中国观赏石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观赏石协会常务理事,首批中国观赏石鉴评师,北京大学奇石协会、广东赏石文化专业委员会顾问。收藏和研究雨花石20来年,尤其是在雨花石抽象理论和雨花石抽象图案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先后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赏石文章数十篇,特别是集多年研究实践而成的《论雨花石的抽象美》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成为雨花石抽象审美的领军人物。

南京的雨花石文化,是赏石文化的一朵奇葩,内涵深厚,绵延至今。雨花石早已成为南京的名片。

石泉,在南京、江苏乃至全国雨花石文化研究领域具有独特地位,首先提出雨花石抽象鉴赏,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公认。他的本名卢开刚,是一名资深警官。可很少有人会把这两个身份关联到一起。这两张面孔,丰富了他的精彩人生。

石缘:石头城里水乡人

在南京雨花台砾石层中蕴藏着一粒粒精美绝伦的石子——雨花石。石泉,其实是苏北水乡长大的,那里氤氲的水文化,养成了他温和的个性。自幼受舅舅的影响,喜欢文学艺术的他,又有着一份敏感的心灵。命运却让他考入了公安院校,来到古都石头城。

他的学校,其实就在雨花台附近,闲暇时,去那里的山涧路畔,常见到色彩斑斓的雨花石,捡拾几颗在手,倒也有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著名作家海笑的小说《红红的雨花石》,海笑笔下的雨花石,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赋予了雨花石以时代特征,使他对雨花石产生了遐想。

雨花石早在上古时代即已被世人发现和珍视。历史上曾叫玛瑙石、螺子石,到明朝被称为五色石、灵岩子石,后被称为雨花台石,今天则统称为雨花石。南京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雨花石不仅奠定了南京雨花石在赏石界的历史地位,更重要的是见证了赏石文化的悠久历史。作为赏石文化,从北宋末年算起,也大概有900年的历史了。至明清大盛。雨花石入谱、入诗、入画、入市。更有曹雪芹的《石头记》,为雨花石增辉添彩。

上世纪80年代初,石泉初到南京时,也正是当代雨花石文化在南京兴盛之时。南京不仅有了雨花石协会,也建立了雨花石博物馆,还先后举办了一系列雨花石文化展。这些都让石泉逐渐领略了雨花石的无限韵味。

他恋爱时,无意中发现女友也喜欢雨花石,在她生日时,他精心挑选了一枚雨花石送给女友。这枚雨花石,一颗白白的心形,一座简朴的房子在石头中间,层层叠叠的波纹,荡漾开去。房顶,是一颗红心!整体看,似一支正燃的蜡烛。在女友生日之夜,这朵浪漫的蜡烛,点燃了女友心之爱火。就这样,石泉以一块纯粹的雨花石,收获了爱情。

从此,石泉便与雨花石结下不解之缘。觅石、藏石、赏石、读石、悟石,雨花石,成为他的第二个“情人”。

石开雨花 泉涌金陵——记雨花石的鉴赏家石泉

石开雨花 泉涌金陵——记雨花石的鉴赏家石泉

石象:“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石头被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如诗如画的奇石美景,让人流连忘返。雨花石更是如此,其巧夺天工的自然美,丰厚的人文底蕴,历来是文人雅士赏玩收藏的对象。她质地晶莹、色彩丰富、纹理奇妙、形象生动,或山川日月、或奇花异草、或人物动物……真可谓“宇宙神奇尽在石中”。

20多年来,石泉为了得到那一枚枚生动的雨花石,倾注了大量精力。

从收藏雨花石开始,每逢双休日,工作不太繁忙之时,他就会独自或约上三五朋友,背上一个背包,拎着一壶水,带着两块馒头,乘公共汽车到南京郊区盛产雨花石的六合等地,到六合以后转乘中巴到乡村,再步行,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几乎跑遍了六合所有的砂矿。因为当时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为了了解砂矿一线的信息,掌握一些窍门,有时请一线石农在一起喝酒吃饭,在相互交流中学到不少知识。有一次到马鞍镇,希望觅到一块美石,一直未果。后来碰到一个小男孩,给他15元钱,请他打听附近有无好石头。他四处打听,得知有个中年妇女捡到一块砾石。到了那个村妇家,看到她拿出拳头大的油砾石时,被石头胭脂红的色彩、云锦般的韵味迷住了,他一把抓住这块石头,不舍放下。经过讨价还价,终于如获至宝。

踏破山野,交往藏石界人士,探访隐士名师,成为他乐此不疲的写照。也让他不仅收获了很多珍贵雨花石,也在雨花石鉴赏过程中练就了一双“慧眼”。

对雨花石的鉴赏包含质地、纹理、色彩和形态等这几个构成要素,并通过个人感受和理性判断,在各人脑海首先形成具象图案。这种比较逼真的图像往往能被人一眼认出来,或者经过提示能够识别出来。这种以具象判别雨花石优劣的方法相对传统,也是绝大多数雨花石鉴赏家惯用的。石泉当然也在这方面有着超乎寻常的眼光,他在南京电视台电视大讲堂的现场鉴赏,在南京图书馆的市民讲堂,在镇江博物馆的专题讲座,对如何鉴赏雨花石都有深入浅出的精辟讲解,得到各方好评。

石魂:爱,就深爱,爱到她的内心

长期以来,藏石界习惯以形传神,专注于雨花石中的象形石,也就是注重这块石头到底像什么具体的东西。这种注重具象的审美导向易于被接受,但也使得人们的想象空间受到局限。

石泉在长期积累中,积淀了自己独特的鉴赏灵感。

石如画——这画,不应该仅仅是山水画,国画,也可以是写意画,是油画……他潜心研读绘画理论,从中吸收鉴赏营养。

石如诗——这诗,不是有形的文字,而是朦胧的抽象的意境或意象……他广泛涉猎文学艺术,培养自身文学素养。

石如人——这人,也许是智者,也许是哲人,更多的是感性的梦中情人,她冰清玉洁,在召唤着你……他深知,没有吸引她的资本,是无法与其对话共鸣的!

石泉,终于厚积薄发,破茧而出。2003年,他在《东南文化》杂志发表了多年研究的结晶《论雨花石的抽象美》,在国际国内率先提出抽象审美雨花石的理论。迅速在国内外藏石界引起广泛轰动,被国际盆栽赏石协会会刊等各类专业杂志、网站转载。中国观赏石协会成立大会特邀他作为江苏唯一代表参会,全国设计艺术论坛邀请他出席,中国-马来西亚赏石绘画书法展、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邀请他前往演讲。他“另类”的鉴赏理论虽然受到很多传统人士的非议甚至攻击,但终归难挡他思想的光芒,也帮助石泉在赏石界奠定了自己的独特地位。

已经作为雨花石赏石鉴评师的石泉,有理由相信他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成为在国内雨花石的鉴赏名家。



(责任编辑:华军)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