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雨花论坛 > 大家评石 >

俞莹:观赏石韵意三探

时间:2017-04-16 14:18来源:石界 作者: 俞莹 点击:

 

 

近日,一位石友微信上发给我一张内蒙沙漠漆照片,色泽金黄,上面是一个侧脸头像,从其耸鼻、卷发等特征来看,应该是个外国人,妙的是其紧闭的眼睛、抿紧的嘴唇,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十分传神。这方石头原来题名“大卫”,石友征询我的看法,我建议改名为“追忆似水年华”。

 

 

俞莹:观赏石韵意三探

内蒙沙漠漆“追忆似水流年”(孔繁纲藏)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个双关语。一方面,点明了人物所表现的神态;另一方面,“追忆似水年华”是一本书名,也是一部世界名著,以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为法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小说大师。整部作品对外部世界的描述同叙述者对它的感受、思考、分析浑然一体,形成了物从我出、物中有我、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这块石头,也可以视为《追忆似水年华》作者的肖像,甚至可以作为书籍的封面。

 

人是万物之灵。观赏石之中的象形石,也应该以人物为尊。只是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创作,观赏石很难像工笔画和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去细致入微地完全复制和表现人物的相貌和细节,一般人物象形石(造型石)很少有五官细节。绘画艺术创作有画龙点睛、传神阿堵之说,但观赏石往往是画龙不点睛(一般人物石有眼睛的须格外留神,排除其人为的可能性),这当然与形成难度有关。整体而言,风砺石最容易出人物局部细节效果,山石次之,水冲石再次之。水冲石中,九龙璧是个例外,其人物石有的会出五官细节。

 

 

俞莹:观赏石韵意三探

九龙璧“怡然自得”(枕石斋藏)

 

一般来说,人物象形石更多还是通过人物的衣饰、头部、身姿等来反映主题,不必过于强调五官细节。其实,不重细节、追求神似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绘画雕塑艺术创作中也有体现,如国画中的大写意就是一种。当代雕塑中也有这种表现手法,如台湾著名雕塑家朱铭的“太极系列”,大刀阔斧,忽略细节,通过块面来表现人物的形体结构,大都五官不具,但神韵俱在,表明了艺术家彻底摆脱了具象束缚,进入到得意忘象的境界,得到了艺术界的高度好评。这与奇石的表现形式非常接近了。

 

 

俞莹:观赏石韵意三探

朱铭木雕太极系列“单鞭下势”

 

人是情感和表情最复杂的动物。关于人物石韵意的发掘,题名(包括赏析)无疑也是最难的,往往很难达到最佳境界,因为大自然(奇石)的表现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人类)的想象力。其实,面对山川之美、自然之奇,包括诗人画家很多时候都有“欲辨已忘言”的感慨。比如,以高产创作著名的南宋诗人陆游,当初在长江三峡行游的时候,写过一首《渔翁》诗,道出了满腹经纶的诗人与胸无点墨的渔翁,面对江山之美同样作“无言”状:

 

江头渔家结茆庐,青山当门画不如。

江烟淡淡雨疏疏,老翁破浪行捕鱼。

恨渠生来不读书,江山如此一句无。

我亦衰迟惭笔力,共对江山三叹息。

 

观赏石点题之妙,甚至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这不同于其他艺术创作。其实,这也是深度发掘观赏石韵意的应有之义。这方面,需要相当的文化储备和人生历练。其中,传统的诗书画印合一的国画创作,足资借鉴。

 

比如,苍蝇向来被认为是害虫,从不入画。但是,唯有国画大师齐白石不止一次画过,而且赋予了人文韵意。齐白石曾经在一张名片大小的宣纸上(7×9.7cm)画过一只苍蝇(1920年作),并赋予了更多人文关怀,上面有两段感人的文字:“庚申冬十月,正思还家时也。四出都门,道经保定,客室有此蝇,三日不去,将欲化矣。老萍(指画家本人)不能无情,为存其真。阳历十有一日晨起,老萍并记。”“此蝇比苍蝇少大,善偷食,人至辄飞去。余好杀苍蝇而不害此蝇,感其不骚扰人也。十二日又记。”当然,这是国画的一大优势,也就是诗书画印合一,画不足,文可补,这才有了画境的提升。这幅《蝇》,在中国嘉德1997年秋拍会以19.8万元成交。有人戏称这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一只苍蝇。

 

 

俞莹:观赏石韵意三探

齐白石国画《蝇》

 

值得指出的是,传统赏石艺术与书画艺术不同,完全是一种发现的艺术,除了底座和演示环境,人们的创作空间极其有限。但是,当代赏石在底座创新方面取得了突破,那就是(小品)组合石的创作,它基本上是参照传统书画艺术创作的规律,将石头作为主要道具,配合以其他道具、摆件和创意底座,能够演绎一些类似画面感较强的故事情节。可以说,小品组合石的创作,在发掘观赏石韵意方面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也使得观赏石作为一种艺术品成为了可能。

 

 

俞莹:观赏石韵意三探

内蒙戈壁石组合《渔翁》(得云轩藏)

 

需要指出的是,小品组合石的创作,无论其如何求新求异求变,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还是遵从或是取法了传统(诗词书画)艺术创作的灵感、规律和模式。如第六届上海得云轩小品暨组合石展有一件获奖作品——内蒙硅化木组合“喜上眉梢”,两方小品硅化木形态神似喜鹊,藏家和制作者参照名家画意,成功演绎了“喜上眉梢”的故事。硅化木少见象形物,配对更难,底座枯木的选取也颇具匠心,留有俏色树皮,两只喜鹊一上一下,互为呼应,颇为传神。

 

 

俞莹:观赏石韵意三探

徐悲鸿国画《喜鹊梅花》

 

俞莹:观赏石韵意三探

内蒙硅化木组合“喜上眉梢”(杨青山藏)

 

成功的小品组合石创作,我以为应该具备三点要素:艺术美感、形成难度和主题演绎,这也是艺术性、科学性、人文性三者的有机统一。关于艺术美感,就是在组合布局构思中应该根据艺术创作规律,向艺术品看齐。有的组合石若是演绎或是再现了名家作品的韵意,更属难得。关于形成难度,是指组合石中单品石以及组合的形成难度,包括有关主题题材出现的难度,也包括尺寸大小等因素。关于主题演绎,包括题名、赏析、配座、演示等内容。毫无疑问,这组“喜上眉梢”小品组合石达到了艺术美感、形成难度和主题演绎的完美统一。

 


(责任编辑:华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推荐内容